151118 6076

151118 6090

IMG_1133

六月底路过京都出町柳商店街时,看见众人忙着悬挂七夕节装饰点缀物。安静了大半年的京都终于有了些许夏日庙会的喧闹氛围。

借此不得不深究一番日本七夕节的由来。

其一,“たなばた”,“七夕”、“棚機”、“棚幡”。

日本自明治时期将农历的“七夕”改成现今的阴历“七夕”。七月七日当天则用日语假名写作“たなばた”,而写作汉字则有三个版本,“七夕”、“棚機”、“棚幡”。

阴暦的“七夕”指七月七日傍晚夕落月升银河闪现的天文景象。然而阳暦的“七夕”时节恰是日本梅雨季,所以其名并不符其景。

“棚機”则是源自奈良时代的“棚機津女”的神话,而“棚機津女”的故事也是在吸收织女故事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日式纺织巫女的神话传说。

此外“棚幡”则是日本农历盂兰盆节前期自七月七日起准备供奉已故亲人的“精霊棚”,及放置“精霊棚”的“幡”。“棚幡”的日语发音也为“たなばた”。

而“七夕”为何会与“织女星”“牛郎星”“天河”等天文景象相关联呢?

一是农历七月黄昏,“织女星”恰好处于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而从织女星向东望去正好是“牵牛星”。所以经民间想象衍生出了“牵牛织女星”的爱情故事。其二是七夕傍晚正是银河在天空东方出现至晚上21点左右会延伸至天顶附近的时段,也是观赏银河的最佳时机。

所以概括而言之,无论是“牵牛织女”,亦或是“棚機津女”皆是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文化与自然天文景象相结合发展出的朴素浪漫文化。

其二,“七夕”又名“乞巧奠”,女儿节等。即为女子竞技女红技艺的节日。现今各地区的七夕“巧果”便是乞巧文化的延续。而七月七日为何称为“巧”呢?据说这与古代的数理哲学相关联,七被认为是数字中最“巧”的数字。目前日本和服屋或与纺织有关的行业也会有相关乞巧的祭祀活动。

其三,日本“七夕”诸多习俗的由来。

一是在竹枝上悬挂五彩纸笺许愿的习俗。

五彩纸笺暗含了阴阳五行说的“青、赤、黄、白、黑”的五色要素。

而将心愿纸笺悬挂在竹枝上的习俗则形成于江户后期。平安时期则是在梶叶上挥毫写歌。而江户早期则是收集里芋叶子的露水用来研磨写字而逐渐发展出了在里芋叶上书写祈愿的习俗。

现今演变为竹叶的习俗据说是源于竹子节节高升,笔直通天,连接天与地的生命力而赋予的实现愿望的吉祥寓意。

二是七夕讲究吃素面的由来。

七夕吃素面的习俗是江户时期替代索饼成为祭祀品流传下来的,同时细细银丝凉面的意象也逐渐演变成千里银河想象。

而素面前身的“索饼”,即小面粉加工的水煮面条或面片,则是因为七月前后即为小麦收割季节。

“索饼”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至平安时期一直作为宫廷七夕,盂兰盆节的祭祀食品。而同时也有一种用小麦粉制作的麦绳形状的唐菓子也称为“索饼”,近似麻花。目前位于京都八幡的和菓子店铺,やわた走井餅则会在七月七日当天有贩卖“索饼”。

东屋的木饭桶
https://www.shokunin.com/cn/azmaya/ohitsu.html
青龙窑的钵盂
https://www.shokunin.com/cn/seiryu/hac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