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title

1

2

3

4

5

6

7

8

9

【香肠】

在众多肉制食品中,香肠无疑是最具历史、最受全世界喜爱的美食之一。回忆起来,在至今访问的旅行地中,也都相遇了各地不同特色的香肠。

例如在德国慕尼黑遇到散发着香草香的白肠“Weißwurst”时,肉店老板一再嘱咐“趁上午新鲜的时候吃掉!”。而在爱尔兰的B&B,店主亲手制作的“黑布丁”则是用猪血制作的朴素而具有强烈味道的香肠。湄公河畔吃到的老挝香肠“sai oua”,是香料和香草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东南亚特有的清爽辣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还有在猪肠里塞满了粉丝、糯米、猪血的韩国米肠“sundae”,那是有啤酒相伴的美好回忆。同样都是香肠,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材料、烹饪方法、吃法的不同都非常有趣,成为了我在旅途中不断寻求的乐趣之一。

香肠的起源来自于避免浪费肉类,延长保存时间的智慧。在肉末中加入盐和香辛料,填入肠衣的制作方法,经过漫长的岁月在各地得到了发展。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诗《奥德赛》,文中出现了将装满血与脂肪的山羊胃作为士兵携带食品的相关叙述。另外,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文明留下的泥板文书中也有把肉末灌入肠衣制作料理的记载。在中国,干燥的硬香肠——“腊肠”在公元420~589年的南北朝就已存在,455年的书籍中也记述了将肉填充至肠衣的制作方法。

在中世纪的欧洲,以14世纪波兰王室的狩猎文化为背景,香肠的制造变得盛行起来,并主要通过熏制而得以保存。这种技术被现在的克拉考香肠“Krakowska”、蒜味熏肠“Kielbasa”等波兰经典香肠所继承。同时,德国在1432年制定了关于图林根烤香肠的相关法律,明文规定猪肉制作的香肠必须在制作的当天早上食用完毕,是对原材料和消费期限的具体规定,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香肠文化在制度方面也有着相应的发展。

在日本,一战期间收容于千叶县习志野俘虏收容所的1000多名德国士兵中,包括了卡尔·扬等5名香肠工匠,曾在收容所内制造香肠。他们的制肠技术得到了当时将香肠视为高营养食品的农商务省的关注,于是派遣了畜产试验场的技师前往学习,接受了德式香肠制法的指导。不久,这门技术通过农商务省召开的学习会,普及到了日本各地的肉类加工业,成为了日本香肠制造史的开端。

了解到这样的香肠史和地域特有的多样性,渐渐地出现了想自制的念头。话虽如此,一开始就尝试灌肠的门槛太高,所以试着用保鲜膜制作了简单的“仿香肠”。在猪肉馅中加入香草盐和切碎的大蒜、黑胡椒后和匀,用保鲜膜包好并调整形状。放入沸水中煮好后,用平底锅煎出焦色即可。不用说,刚刚出锅的香肠新鲜美味,口中蔓延的肉汁和慢慢扩散的香草香味让人回味无穷。这个过程让我感到自己和作为常备食品诞生的香肠的历史又走进了一步,重叠上旅途中的回忆,感到自己的香肠时光是如此的丰富!

小笠原陆兆的鱼形铸铁锅
https://www.shokunin.com/cn/rikucho/fishpan.html

参考资料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D%E3%83%BC%E3%82%BB%E3%83%BC%E3%82%B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usage
https://de.wikipedia.org/wiki/Wurst
https://www.narashino-cci.or.jp/narashino_sausage/history/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3%82%BD%E3%83%BC%E3%82%BB%E3%83%BC%E3%82%B8
https://www.orangepage.net/recipes/301977 (参考菜谱)
https://yonasato.com/column/food/detail/sausage_howtomake_280524/ (参考菜谱)